书籍封面
书籍信息
- 作者:彼得·柏格(Peter L. Berger)
- 出版时间:2013-12
- 页数:352
- ISBN:9789866525780
书籍介绍
當代關於現代社會、文化及宗教的社會學思考,很少有作者能像柏格一樣具有這麼大的影響。如今,這位獨特的學者又寫出一本引人入勝之作,書中充滿了坦率的自白、扣人心弦的幽默,以及對於我們身處之複雜世界的世故理解。
——Robert Wuthnow(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系主任)
記載智性旅程的柏格回憶錄,是我們這個時代深具啟發性的作品。本書出色地展現出他作為思想家和作家的許多天賦。他詳述身為懷抱社會學思維的宗教研究者,如何拋棄歐美社會學神主牌之一的世俗化理論,而發展出不朽的研究議程。關於全球宗教和經濟發展的社會動力,他以作為參與公共議題的知識分子的不懈努力,提出了嶄新且更佳的理解。他指揮調度的才華與其對學生和同僚的寬容大度相稱,人們從他身上看見真正的知性探究精神。他嫻熟的「質疑的藝術」位居其研究方法的核心,是社會科學研究者能有許多學習之處。
——Jonathan B. Imber(《社會》〔Society〕主編)
【內容簡介】
一部充滿幽默、睿智與嘲諷的另類回憶錄
由個人的學思歷程映現出深層的美國社會史
美國當代社會學大師彼得.柏格以82歲之齡,娓娓敘說自己豐富而精彩的社會學奇幻旅程。在回憶錄中,他既流露令人拍案叫絕的慧黠,也展現伶牙俐齒的挖苦能事。時而喋喋不休,時而火力全開,儼然是位活力十足、快意恩仇的歐吉桑。
故事的開端是,初移民美國的奧地利青年柏格誤打誤撞進入邊緣的紐約新學院,受業於三位歐陸流亡學者,形塑了未來的社會學認知與性格。這個原本對社會學懵懂無知的年輕人,透過研讀巴爾札克的小說而一窺社會學的堂奧。他本著智性上的興奮熱情,如海綿般吸取知識,並且捲起袖子做研究,依序完成碩博士學位論文,取得出師門的資格。
然而,迎接他的卻是惱人的軍旅生活。所幸,憑藉社會學本能,他立刻意識到在徵兵制下,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美國社會的多元人口組成。退役後,輾轉於德國、美國南方等地工作,逐步拓展了自身的社會學視野。直至重返新學院任教,他開始擁有一群志同道合、長期合作的學術夥伴;但與此同時,卻也親身經歷了學院內的鬥爭現實。
被迫離開母校後,柏格意外展開從拉美到亞非的全球「社會學式旅行」,並奠定他所謂的「咖啡店研究法」(找到一群對的人,讓他們坐在一起夠久,便能激盪出有趣的想法)。期間他還有著各種「政治不正確」的經歷:在哈佛大學與女性主義學生唇槍舌戰、代表雷根政府出席國際事務、擔任煙草公司財團的顧問等。此外,他也間接參與並見證南非掙脫種族隔離的牢籠。
在幾番遊歷後,柏格旅程的終站是跨學門的「文化、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」。在擔任負責人的24年期間,他除了仍是出色的首席小提琴手外,也稱職扮演指揮家的角色。儘管他坦言與建制化的社會學越來越疏離,但始終沒有放棄當年在新學院習得的社會學願景——對人類世界難以預測的百千樣貌深深著迷,且為了理解這些樣貌而努力不懈。